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英两国 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理论来源。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主要表现在四个 方面: 第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 第二, 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 场;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 四,实现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 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能 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叫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哲学基本 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2、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 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3、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列宁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 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 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 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唯 物主义的出发点。
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 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 元论的根本要求。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 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 学文化实践等。
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 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以,马克思 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8、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 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对 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 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1、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等特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 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1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实质说明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第一,新事 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 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 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13、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的同一性是指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 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 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 证关系是:①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没有斗 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 斗争性。
②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在事物的矛 盾中,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万喜彩票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 同一中把握对立。
也就是要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
14、的特殊性及其意义※ 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及其每一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特殊性有三种情形:第一,不同事物的各有不同特点。
第二,同一事物 的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以 及每一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特殊性的原理要求万喜彩票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它是马克 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
15、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的普遍性即的共性, 的特殊性即的个性。
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的个性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具体表现在共性寓 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掌握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普遍性和 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问题的精髓。
第二,普遍性和特殊性 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
第三,普遍性和 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 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6、度及其意义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 度是判定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
第二,度又是实际工作中适度原则方法的理论依据。
1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 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 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收缩或扩张。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万喜彩票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又要有脚踏实地 和埋头苦干的精神。
18、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 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 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辩证的否定观告诉万喜彩票,观察问题, 处理问题,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
第二,辩证的否定观告诉万喜彩票,对待 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第三,辩证的否定观告诉万喜彩票,对待一切 外国的东西,也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19、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和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发展 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把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坚持前进 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万喜彩票同循环论和直线论划清界限。
第二,坚持 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万喜彩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 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 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 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
和特点上各不相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 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 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 想武器。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 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要求万喜彩票坚持主观和 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这一规律要求万喜彩票必须坚持 党的群众路线。
5、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 也是客观的。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 相互对 立的。
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 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 现出来,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 化的。
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是 批判形而上学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
第二,这一原理指导万喜彩票树立对 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即对待马克思主义万喜彩票必须做到坚持和创新的统一。
7、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第二,真理和谬误又 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第四,真理 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掌握真理和谬误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 系告诉万喜彩票,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就是真理发展的规 律。
第二,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万喜彩票, 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 为真理而献身。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从真 理的本性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 观和客观相符合。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 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9、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是: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为前提的。
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 值的。
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的。
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要求万喜彩票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 文精神。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 在。
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交往的产物。
第三,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 展而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具体表现在:先进的社会 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 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在人类思想史 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是社 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第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文明,以及当前重视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 要指导意义。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 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 式和规律。
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 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 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 碍作用。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运动。
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首次 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为人们正确理解社会历史问题提 供了理论根据。
第二,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要依据。
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 制的理论依据。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与形式。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
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运动。
掌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依据。
第二,这 一规律是无产阶级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第三,这一规律是 我国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依据。
5、社会基本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社会基本特别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是“一切历史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 的存在和发展。
第三,社会基本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 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二重性※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 刻影响。
第二,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思 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像一柄双刃剑, 既能通过促进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以在 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技术 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7、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由社会 关系特别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
具体表现在:第一,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而不是自然属性。
第二,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 中。
第三,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 人民群众是指那些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 定作用作用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 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也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 要的属性, 即商品的有用性。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 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 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②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 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2、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 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其统一性表现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可 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其对立性表现在:第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 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第二,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 的自然属性, 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 性。
3、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 商品的价值。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 济关系 。
货币有五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 和世界货币。
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